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

花非花 霧非霧

小時候經常會唱到這ㄧ首白居易的歌曲,
(花非花)歌曲簡單,小孩容易上口,不過卻不易懂,
意境非飄渺,深遠,26個字表現傷感的情緒,
懂它的人應該不會忘記這種憂傷心情!

花非花,霧非霧,
夜半來,天明去。

來如春夢幾多時?
去似朝雲無覓處。


說明

(一)
白居易 (772 ~ 846) 是中國唐朝時的一位詩人,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「諷喻」、「閒適」、「感傷」和「雜律」四類。其中他最自己最為重視的是「諷喻」詩,內容主要是對社會的批判和對中下階層貧苦老百姓的關懷。

他的作品以淺顯易懂著稱,能讓大眾琅琅上口。據說他每寫一首詩,就會唸給家中的老婦人聽(可能是不識字的僕人吧),如果老婦人聽不懂,他就會繼續修改。他有名的詩句非常多,例如:描述野草頑強生命力的《草》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」、描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的《長恨歌》「天長地久有時盡,此恨綿綿無絕期。」

但是,在以淺近著稱的白居易詩中,這首《 花非花》確乎是一個特例,格式也不是一般唐詩的型式。全詩充滿了朦朧、耐人尋味的比喻,似「花」、似「霧」,卻又「非花」、「非霧」,如「夢」又如「雲」,所以應非「夢」也非「雲」,在半夜時輕輕悄悄地來了,沒多久卻又找不到它的蹤影。

白居易自己把這首歸類在「感傷」一類。有人猜,或許是對某位神祕美人的思念吧,但真正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呢?一千多年來,還是不斷地有人想解開這個謎底。
(二)
黃自 (1904~1938) 是上海人,為中國著名的作曲家。他 1924 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,1928 年曾在耶魯大學 (Yale)  學習音樂,1929 年回國,1935 年並創辦了第一個由華人組成的管弦樂團--「上海管弦樂團」。他的作品,不但旋律婉美流暢,且富民族特性,《花非花》、《西風的話》 、《踏雪尋梅》、《中華民國國旗歌》等都是他的作品。可惜 1938 年時生病去逝。
(三)
白居易的《花非花》千年後經黃自譜曲後,曲調悠緩,充滿想像意味,人們越唱越愛唱,邊唱邊揣摩,卻又越猜越覺得不可捉摸。